我國路面發(fā)展歷程
(1)20世紀60年代以前砂石路面
砂石和粘土是最基本的材料,粘土作為結合料。其路面缺點鮮明:晴天揚塵、雨天泥濘,不能全天候行車。
(2)20世紀60~70年代渣油路面
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(fā),道路渣油這種不合格的瀝青材料登上了歷史舞臺。在這個階段,渣油表處加石灰土基層成了最主要的路面結構。
(3)20世紀70年代普通(低等級)路面
隨著勝利油田923原油和孤島原油的開發(fā),使勝利煉油廠開始生產符合一定規(guī)格的瀝青。這種瀝青蠟含量很高,質量很差。勝利瀝青鋪筑到天安門廣場四周道路上,獲得優(yōu)質產品銀獎。與此同時,瀝青碎石結構、貫入式路面或上拌下貫式瀝青路面得到了發(fā)展,基層的石灰土已經考慮摻加了碎石,成為這個時期公路干線的主要形式。
(4)20世紀80后期高速公路瀝青路面
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設為契機,我國進入了高等級公路建設的新時期。交通部制定了“重交通道路瀝青標準”,開始大量進口國外高質量瀝青。石化部門也開始研制生產重交通瀝青。瀝青混凝土路面成為高等級公路路面主要結構形式,基層也采用了水泥、石灰穩(wěn)定碎石等形式。